如何让农民培训告别“黑板种田”,不再“纸上谈兵”?盐城市大丰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(下简称:农广校)的答案是:把课堂搬到农企田头,让技能在泥土里生根。 近年来,该校着力建设一批农民培训田间学校,组织种养业新农人、新学员下田头、进棚户、到车间。通过在真实场景中观摩交流、接触示范、答疑解惑、模拟研学,激活了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,为乡村振兴锻造了一批“带不走”的乡土人才。

告别“填鸭式”教学,田间课堂成学习主阵地
“过去‘老师讲、学员听’的‘填鸭式’教学,效果往往打折扣。”大丰农广校负责人告诉记者,为落实中央农广校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,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新平台的指示,该校转变思路,确立“以农民为中心、以需求为导向、以田间为课堂、以实践为手段”的新模式。告别传统的“灌输式”教学,大丰农广校采用参与式、互动式和启发式培训,让农民在田间实践中动手、动脑、动嘴,提高其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。通过面授与现场操作结合,使农民快速提升素质,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显著增强,成为乡间“土专家”并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。
近年来,农广校从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家庭农场、示范户中物色培育,以能够帮助、引领和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与技能为总的建校前提,佐以配套示范教学的软硬件投入、教学培训与发展高质量、现代化水平等要素条件具备,建立了一批田间学校,致力打造农民听得懂、学得会、用得上的家门口“加油站”。

一校一特色,差异化管理助力课堂多样化
建好平台,更要用好平台。近年来,大丰农广校对田间学校进行个性化挖掘,差异化管理,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网络。
丰收大地是大丰区较早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在对农业、农民进行示范培训上有基础有条件。农广校将此园辟为田间课堂,组成以乡土人才为主的师资团队,开展实习实训、经验讲授、跟踪服务等,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助力。
荷兰花海作为4星级农旅景区,设立“景区学校”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。对此,农广校一方面对接国际专家资源,一方面选拔本土郁金香种植能手及“土专家”、农业专家和农广校老师建立师资队伍。教学上聚焦郁金香种球繁育、花期调控、病虫害防治等核心需求,培训主题围绕性强,特色鲜明。先后开发自有通识课程11个,特色课程8个,高质量实训课程1个,充分体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特色。
金字塔家庭农场由于管理规范,装备现代,全场尽显路宽、水畅、田肥,“新农具”装上“易微联”,手机上随时随地控制条田灌排,并实现“小田变大田、条田无埂化”,机械化程度走在同行前列。农广校与该场共建培训场地 15亩和一个能容纳 50 人的培训教室,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。如今,金字塔家庭农场已成为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的最前沿窗口,在这里学员可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。

田间学校的蓬勃生长,是大丰农广校构建“立体化”农民培育体系的关键一环。 它有效打通了理论到实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在“办好培训”“上好堂课”的基础上,田间课堂真正做到“送书下乡”“送教到田”,使得大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更接地气、更具实效。
截至目前,大丰区已有3家田间学校获中央农广校推荐为全国优质县级校,4家获评省级田间学校。 从传统课堂到广袤田野,大丰农广校用坚实的足迹证明,只有让技能长在泥土里,才能真正培育具有高素质的新农人“雁阵”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黄晓娟 通讯员 朱明贵 陈瑶